旋流除砂器底流口和溢流口的直徑大小是影響旋流除砂器分離效率的關鍵結構參數,二者通過改變流體在旋流器內的流動狀態、壓力分布和顆粒運動軌跡,對除砂效果(如分離精度、處理量、底流含砂濃度等)產生顯著影響。
旋流除砂器底流口和溢流口的直徑大小是影響旋流除砂器分離效率的關鍵結構參數,二者通過改變流體在旋流器內的流動狀態、壓力分布和顆粒運動軌跡,對除砂效果(如分離精度、處理量、底流含砂濃度等)產生顯著影響。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底流口直徑的影響
1. 對分離效率的影響
直徑過小
優點:底流口流速加快,離心力作用時間延長,細顆粒砂粒更易被甩出,可提高對小粒徑砂粒(如 < 20μm)的分離精度。
缺點:
底流口易被粗顆粒或高濃度砂粒堵塞,尤其在含砂量較高(>5% 體積分數)時風險顯著增加。
底流排出流量受限,可能導致旋流器內流體滯留,形成渦流返混,部分已分離的砂??赡茈S內旋流返回溢流口,降低分離效率。
直徑過大
優點:底流排出順暢,適合處理高含砂量流體或粗顆粒(如 > 50μm),減少堵塞風險。
缺點:
底流口流速降低,離心力作用減弱,部分未充分分離的細顆粒砂粒可能隨底流直接排出,導致底流含液量增加、溢流含砂量升高。
旋流器內壓力平衡被破壞,可能引發空氣柱不穩定(如 “氣芯振蕩”),進一步干擾分離過程。
2. 對底流含砂濃度的影響
底流口直徑越小,底流含砂濃度越高(因排出液體少,砂粒濃縮效果好),但需避免濃度過高導致砂粒堆積(如形成 “砂床” 堵塞流道)。
直徑過大時,底流含砂濃度降低(液體攜帶量增加),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如油基流體中油隨底流流失)。
3. 典型應用場景
精細分離(如注水預處理):采用小直徑底流口(直徑為旋流器圓柱段直徑的 10%~15%),確保分離精度。
高含砂原油處理:采用較大底流口(直徑為圓柱段直徑的 20%~25%),防止粗砂堵塞,同時通過后續工藝(如沉降罐)進一步處理底流中的細顆粒。
二、溢流口直徑的影響
1. 對分離效率的影響
直徑過小
優點:溢流流量受限,旋流器內流體旋轉速度提高(因入口壓力不變時,流速與流道截面積成反比),離心力增強,可提升對細顆粒砂粒的分離能力。
缺點:
溢流排出量減少,可能導致旋流器內流體過載,流體被迫從底流口排出,造成溢流 “跑粗”(粗顆粒進入溢流)。
中心區域流體旋轉加劇,可能形成強湍流,使已分離的細顆粒砂粒重新卷入溢流,降低分離效率。
直徑過大
優點:溢流流量大,適合處理大流量流體,避免旋流器內壓力過高。
缺點:
溢流流速降低,離心力作用減弱,部分未充分分離的細顆粒砂粒隨中心流體直接從溢流口排出,導致溢流含砂量升高。
旋流器內 “零軸速面” 位置上移,分離界面上移,縮短砂粒沉降路徑,粗顆粒可能未到達底流口就被卷入溢流。
2. 對溢流流體純度的影響
溢流口直徑過小時,可能因流速過高導致剪切作用增強,對流體中的敏感成分(如乳化油)造成破壞,影響溢流質量。
直徑過大時,溢流攜帶的細顆粒增多,可能無法滿足下游工藝對流體清潔度的要求(如泵、管線的防磨損需求)。
3. 典型應用場景
低含砂精密分離(如液壓系統過濾):采用小直徑溢流口(直徑為圓柱段直徑的 30%~40%),確保溢流清潔度。
大流量預分離(如油田采出液初步處理):采用較大溢流口(直徑為圓柱段直徑的 50%~60%),優先保證處理量,后續通過其他設備(如濾罐)進一步除砂。
三、底流口與溢流口的匹配關系
旋流除砂器的最佳性能需底流口與溢流口直徑協同優化,核心目標是維持旋流器內壓力平衡和旋流場穩定性。以下是關鍵匹配原則:
1. 流量分配平衡
底流口與溢流口的過流面積需與處理量匹配,通常遵循 底流流量占比 10%~30%,溢流流量占比 70%~90%(具體取決于含砂量和分離精度要求)。
若底流口過小而溢流口過大,可能導致大部分流體從溢流排出,底流流量不足,砂粒無法有效排出;反之則可能導致溢流流量受限,壓力升高。
2. 旋流場穩定性
溢流口直徑過大或底流口直徑過小,均可能破壞旋流器內的空氣柱(氣芯)穩定性。氣芯是旋流場的中心低壓區,其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分離效率:
氣芯紊亂會導致流體旋轉對稱性被破壞,產生偏流或短路流,使砂粒逃逸至溢流。
通過實驗或仿真優化兩者比例,通常 底流口直徑與溢流口直徑之比為 0.2~0.5 時,旋流場穩定性較好(例如:溢流口直徑 20mm 時,底流口直徑可取 4~10mm)。
3. 典型匹配案例
油田注水除砂(要求溢流含砂 < 5mg/L,粒徑 < 10μm):
采用溢流口直徑 30mm,底流口直徑 6mm(比例 1:5),通過小底流口提高分離精度,同時控制溢流口直徑避免氣芯紊亂。
含砂原油預分離(處理量 100m3/h,含砂量 3%):
采用溢流口直徑 50mm,底流口直徑 12mm(比例 1:4.2),確保大流量溢流排出,同時底流口足夠大以防止粗砂堵塞。
四、工程優化建議
根據砂粒特性選擇初始尺寸
處理粗顆粒(>50μm)或高含砂量流體時,優先增大底流口直徑(如圓柱段直徑的 20%),并適當增大溢流口直徑以匹配流量。
處理細顆粒(<20μm)或低含砂量流體時,采用較小底流口(圓柱段直徑的 10%~15%)和溢流口(圓柱段直徑的 30%~40%),強化離心分離效果。
動態調節與監測
部分旋流除砂器設計有可調式底流口(如錐形閥、球閥),可根據實時含砂量調節開度,避免堵塞或分離不徹底。
安裝壓力傳感器監測旋流器進出口壓差,當壓差突然升高時,可能預示底流口堵塞,需及時調整或清洗。
多級旋流組合
對于復雜工況(如寬粒徑分布砂粒),可采用多級旋流器串聯:
一級旋流器用較大底流口和溢流口,分離粗顆粒并處理大流量;
二級旋流器用較小尺寸,進一步分離細顆粒,提高整體效率。
總結
底流口和溢流口的直徑大小通過改變流體流動特性、壓力分布和顆粒運動軌跡,對旋流除砂器的分離效率、處理量和穩定性產生顯著影響。實際應用中需根據砂粒粒徑、含砂濃度、流體性質及下游工藝要求,通過理論計算(如流量平衡公式)、實驗測試或仿真模擬優化兩者尺寸匹配,必要時結合動態調節或多級組合工藝,以實現高效除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