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洗過濾器通過內置的清洗裝置(如刷式、吸嘴式、刮刀式等)自動清除濾網上的截留雜質,其沖洗效果直接影響過濾效率和設備壽命。
自清洗過濾器通過濾網截留雜質,再通過自動或手動沖洗清除濾網表面污染物,其沖洗效果直接影響過濾效率和設備壽命。以下是關鍵沖洗技巧,涵蓋沖洗時機、參數控制、操作細節及常見問題處理:
一、精準把握沖洗時機(避免無效沖洗或過度污染)
沖洗的核心是在“濾網截留雜質未形成硬垢”且“未過度堵塞影響流量”時進行,可通過以下指標判斷:
壓差觸發(最常用)
設定濾網進出口壓差閾值(通常0.05-0.1MPa,根據濾網精度調整:精度越高,閾值越低,如50μm 濾網設0.05MPa,200μm濾網可設0.08MPa)。
當壓差達到閾值時自動啟動沖洗,避免壓差過高(如>0.15MPa)導致雜質壓實成“硬垢”,難以沖洗脫落。
定時沖洗(輔助補充)
若原水水質波動大(如間歇性含雜質),可設定固定沖洗周期(如4-8小時一次),與壓差觸發結合使用,防止雜質長期附著。
原水雜質含量低時(如濁度<5NTU),可延長周期(如12小時一次);雜質高時(如濁度>20NTU),縮短至2-4小時一次。
流量異常時強制沖洗
若未達壓差或定時時間,但出水流量驟降(如降幅>15%),可能是濾網局部堵塞(如纖維、藻類纏繞),需手動啟動沖洗。
二、優化沖洗參數(確保雜質徹底剝離)
自清洗過濾器的沖洗參數(時間、壓力、流速)需根據濾網類型(金屬網、楔形網、燒結網等)和雜質特性(顆粒狀、黏性、纖維狀)調整:
沖洗時間
常規顆粒雜質(如泥沙):單次沖洗30-60秒(通過吸吮掃描或刮板清理,確保濾網全表面覆蓋)。
黏性雜質(如膠體、油污):延長至60-120秒,必要時分2-3次間隔沖洗(每次沖洗后停30秒,讓雜質松弛再沖洗)。
纖維類雜質(如藻類、塑料絲):配合反向水流沖擊,沖洗時間可增至90-150秒,避免纖維纏繞殘留。
沖洗壓力(反洗水壓力)
沖洗水需有足夠動能剝離雜質,通常反洗壓力為0.2-0.4MPa(高于過濾器運行壓力0.1-0.2MPa)。
金屬硬濾網(如楔形網)可適當提高壓力(0.3-0.4MPa);塑料或精密濾網(如50μm以下)需降低壓力(0.2-0.25MPa),防止濾網破損。
沖洗流速與水量
自清洗過濾器多采用“自耗水沖洗”(用過濾后的清水反向沖洗),沖洗流速需達到3-5m/s(通過噴嘴或吸污器噴射),確保沖擊力能剝離雜質。
控制沖洗水量:單次沖洗耗水量通常為過濾器處理量的0.5%-2%(如每小時處理100m3的過濾器,單次沖洗耗水0.5-2m3),避免浪費。
三、沖洗操作細節(提升清潔度的關鍵)
沖洗前“泄壓”
自動沖洗時,設備會先關閉進水閥、打開排污閥泄壓(約5-10秒),使濾網內外壓力平衡,避免高壓差下雜質被“壓死”在濾網表面。
手動沖洗時需手動操作閥門,確保泄壓徹底(觀察壓力表降至0.02MPa以下)。
分段沖洗(針對大型設備)
濾網面積較大時(如>1㎡),可采用“分區掃描沖洗”(如吸污器沿濾網軸向逐段移動),確保每部分都被高壓水流沖擊,避免邊角殘留雜質。
沖洗后的“排氣”與“復位”
沖洗結束后,緩慢打開進水閥,同時打開排氣閥排出濾網內空氣(避免氣堵導致流量不均),待水流穩定后關閉排氣閥,恢復正常過濾。
四、特殊雜質的針對性處理
黏性雜質(如油污、膠體)
單純水沖洗效果差,可在沖洗水中添加少量清洗劑(如中性洗滌劑,濃度0.5%-1%),或采用“水沖+氣沖”組合(先氣沖松動雜質,再水沖排出)。
縮短沖洗周期(如2-3小時一次),防止黏性雜質固化。
纖維/毛發類雜質
檢查濾網是否有破損(纖維易從破損處纏繞),若有需及時修補;
沖洗時提高水流沖擊力(如壓力調至0.35-0.4MPa),或手動輔助清理纏繞的纖維。
高硬度顆粒(如石英砂、金屬碎屑)
避免沖洗壓力過高(防止顆粒劃傷濾網),可延長沖洗時間(如120秒),利用水流持續沖刷使顆粒脫落。
五、日常維護與沖洗效果檢查
定期檢查沖洗后的濾網狀態
停機時打開設備,觀察濾網表面是否有殘留雜質(尤其是邊角和接縫處),若有需手動清理或調整沖洗參數(如延長時間、提高壓力)。
記錄沖洗數據,優化參數
記錄每次沖洗的壓差、時間、耗水量及出水水質,分析原水水質變化規律(如雨季雜質增多),動態調整沖洗閾值和周期。
避免“空沖”或“過沖”
空沖(雜質少卻頻繁沖洗)會浪費水資源且加速濾網磨損;過沖(雜質過多才沖洗)會導致濾網堵塞、壽命縮短,需通過參數精細化控制平衡。
總結
自清洗過濾器的沖洗技巧核心是:“時機準、參數優、細節細”——根據壓差和水質精準觸發沖洗,通過壓力、時間、水流方式的優化確保雜質徹底清除,同時針對特殊污染物采取針對性措施,最終實現“高效過濾+低耗沖洗”的平衡。